The Serious Talk Series 全记录 Vol.01 - 来自西方的诱惑:为什么中国

  •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2018-05-20 22:42:24     浏览次数:
  • The Serious Talk Series 全记录 Vol.01 | 来自西方的诱惑:为什么中国设计师仍寻求西方时尚机构关注? LABELHOOD- The Serious Talk Series 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打造1个弥久历新的谈话项目,在不同身份背景下、多种意见的碰撞中,差异与新的思考呼之欲出。在LABELHOOD AW17发布结束1个月之余,下1季 2018SS开始之前,我们约请你1起回顾4月7、8、9日凌晨的3席对谈,重温“1场不止于时装的「时尚论坛」”。€€€€「ON FASHION but NOT ABOUT CLOTHES」DAY 01The Siren Call of the West: Why do Chinese designers continue to court the attention


    LABELHOOD- The Serious Talk Series 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打造1个弥久历新的谈话项目,在不同身份背景下、多种意见的碰撞中,差异与新的思考呼之欲出。


    在LABELHOOD AW17发布结束1个月之余,下1季 2018SS开始之前,我们约请你1起回顾4月7、8、9日凌晨的3席对谈,重温“1场不止于时装的「时尚论坛」”。


    €€€€

    「ON FASHION but NOT ABOUT CLOTHES」

    DAY 01


    The Siren Call of the West: Why do Chinese designers continue to court the attention of the Western fashion establishment?

    来自西方的诱惑:为何中国设计师仍在寻求西方时尚机构的关注?




    主持人/ Moderators


    《Numéro大都市》主编Karchun Leung 梁家俊



    《Vestoj》杂志主编Anja Aronowsky Cronberg


    佳宾/ Guest speakers


    时装评论人 唐霜


    XU ZHI品牌创建者陈序之


    时装设计师 Steven Tai



    €€€€


    Karchun:大家好,我是梁家俊,《Numéro大都市》主编。Anja 是 《Vestoj》杂志主编。我们在巴黎经常常有很多讨论。不是1定跟设计有关,反而是与fashion有关,另外层面的 fashion,多是在文化,或是Political (政治) 的fashion。由于 LABELHOOD有很多不同的年轻设计师。我们希望 fashion 不只是买东西,或浮于情势,还有更多不同的层面可以探索。因而有了这期访谈,也请和我们分享您的观点。前面我介绍为何我们举行这系列对谈,我们想要从设计以外苏州工作服定制哪家好
    来分享1些时尚的其他方面。


    Anja:是的,当我和Karchun萌发举行对谈动机的时候,我们正在巴黎参加女装周。在看过那末多场的时装秀以后,都感觉心中稍有遗憾,特别是在时装季你需要疲于赶场的时候,没有充裕的时间能让你细细回想“时尚”这两个字更加宽阔的定义,是从文化角度而言也好,社会视角看到的也罢。因此我们决定在这3天中,每天就1个主题进行座谈。在接下来将会充满走秀、时尚和服装的日子里,每天我们会聊聊“时尚”本身,而不是聊那些衣服。这些访谈虽然动身点是正式的,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各抒己见。我想在开始之前,侧重1点:这次我们齐聚1堂是为了好好地审视和思考“时尚”的内涵。


    Karchun 和我都是时装编辑,我们的杂志在某些地方非常相像,但是在1些方面也大相径庭。在我看来,《Numéro大都市》从版式和结构上更偏传统杂志,而《Vestoj》中刊登的文字会比传统杂志多很多。如果大家看1眼背景墙上贴的海报,其中1半来自《Numéro》1半来自《Vestoj》,就会发觉这两家杂志对时尚摄影的不同理念。那末今天就顺着这个话题,聊聊我们口中的“西方”,比如说巴黎,或更广泛地指欧洲和美国的时尚起源地…

    Karchun:和与中国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如今1批又1批的中国设计师正前往西方发展,我们想来聊1聊他人会如何看待他们,和他们会做出甚么样的回应。那末请让我来介绍今天的佳宾:Steven Tai , 他是来自伦敦的加拿大籍设计师;陈序之,中国设计师,还有唐霜,她是位时装评论人。


    Anja Aronowsky Cronberg


    Anja:我们约请来设计师初衷是请他们分享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观点。他们对这个访谈举足轻重,正因设计师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得以目击眼前的时尚盛事。今天我们请来了Steven是由于中西关系这个话题上,他有着独到的经历和观点。Steven在国外长大,目前在中国发展自己的品牌;序之,有着中国背景,同时也在国外接受教育和文化的浸润;唐霜,也是常常在巴黎、伦敦和纽约间穿梭,对欧、美、亚3地时尚的动向有着清晰的见解。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西方的诱惑”。我发现如今很多中国年轻设计师,比如在坐各位,对西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巴黎已然是中国设计师们的聚集地。就这个话题,我们来探讨探讨,为何哪怕当今中国坐拥稳健而巨大的市场,还是会出现这股“西方热”?


    Karchun:事实是,中国设计师1直遭到西方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我们想从这个话题切入的缘由。Steven 对我而言很耐人寻味的1点是他在我这里不是1位中国设计师。而序之肯定是土生土长的源自中国。这点不同非常成心思。


    Steven:所以这是辨别我和序之的地方?我不是加拿大本土人,我们是如何不同的呢。


    Karchun:我自己也说不清。不过比起中国市场,你在西方或日本,具有更多的顾客。当我们界定1个人是不是算中国设计师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有很多中国顾客。但是相比之订做司机工作服加印字
    下,你的中国买家没有那末多。


    Xuzhi:Steven和我1起在伦敦圣马丁上学。我选择回到上海,创建自己的品牌,然后我把Steven也1路“拖”到了上海。


    Steven:是的,序之把我 “弄”到了这儿来。在过去3年中,其实我在中国没有甚么动作,我的品牌的“根”不在中国,我想这也是我给人感觉不是中国设计师的缘由。


    Anja:聊聊大家过去的经历。你们两位都在伦敦的圣马丁留学是吗?我注意到在过去3年,伦敦出现了很多中国学生。鉴于2位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能不能为我们分享1下当初选择出国的缘由,为何不在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进修呢?


    Xuzhi:我个人觉得1方面是相较国外,本土没有那末多的课程或研究资源,可以供中国学生深入学习时尚;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他们给予我们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支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国外4处有来自中的学生。



    孝感哪里可以做工作服

    从左至右:Karchun、TS、Xuzhi、Steven、Anja


    Anja: 所以你的言下之意是说最好的教育资源照旧在西方?


    Xuzhi:我能够体会到的西方的教育资源优势是在时尚、艺术方面,是这样的。


    Steven:对中国的时尚教育,我和序之感同身受。回溯到19世纪,当澳门回归中国,大量人迁移去向外面的世界,发掘更多机遇。我从澳门搬迁到加拿大后,在那里长大成人。可当我想从事时尚行业的时候,发现在加拿大机会寥寥。我在加拿大的大学参加了1些时尚的课程,可是在学习到1些常规的基础知识后,你会发现时尚的世界,对1个圈外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我想去伦敦,是由于在那里允许优秀的设计师们横空出世。


    Xuzhi:我回想起了在国内参加过1个绘画班,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用统1的模版去画每一个模特。这样学习会有1个既定的模版在。这使得标准无处不在。


    Anja:我不清楚两位是不是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或许现在,已有所进步,没有那末多的条条框框,或据你们所知,是不是中国教育在处于1个发展期?


    TS:在这点上,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首先,中国教育肯定是在延续发展,但是要到达成熟,得花上好几10年。因此,对培养在坐的年轻设计师们,中国的教育不是1个适合的选择。虽然如此,我依然坚持认为如果我们要发掘新生的时尚气力,我们是离不开本土的教育体系的。我们可以参照1下历史,看看日本,或纽约产生了甚么。在纽约,我们有帕森设计学院,那里的教育体系和伦敦院校的又是两回事。乃至在日本也有自成1派的系统。大家在教育方面都标新立异。


    Anja: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有时这些教育机构也会“造罪”,让人觉得时尚有1条必经的标准。伦敦的圣马丁如此着名,让中国学生蜂拥而至,想要报名入学。


    Karchun:我认为这(偏向于西方留学)与教育体系有关。1方面老师会传授给你有关文化的知识,然后会有实习项目让去切身理解感悟不同的事物。而这些都依托成熟的教育体系。如果你在国内上课,但是要出国实习,是不切实际的。固然你可以这么做,不过大部份人其实不会。有1个中国学生来问我能不能帮他得到在Thom Browne的实习机会。是的,这不是没可能,但是操作起来特别复杂。但如果你在西方就读,学校会与其他品牌进行沟通,提供实习的机会,并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1部份。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


    Anja: 在过去的3年间,我发现西方与来自中国设计师之间的关系愈来愈紧密频繁了。每当我遇到1位设计师,我会很快得知他们就读与圣马丁学院,以致于当我看到你设计的衣服时,脑海里迅速会蹦出这个印象。我在想这类几近标准了的学院联系会影响你的品牌在中国顾客心中的形象吗?


    Steven:我想是的,这是肯定的,不是吗?


    TS: 我想和大家讲1个之前产生的真事。记得是在07,或08年,那时还没有像今天那末多毕业于圣马丁的设计师。那1年的中国设计师之星,是邱昊。他的名字印满了中国的各大时尚杂志,这些杂志给了他“第1位毕业与圣马丁的中国学生”这1头衔。所以大家看,学校是成心义的,大家尊崇这1背景。这个头衔让他火了1整年。固然,随着愈来愈多的学生从圣马丁毕业,水长船高,含金量有所下降,但是也足以看出学校背景还是有1定意义的,不是吗?


    Karchun: 这就像标签1样。特别当你谈论新世代的设计师们时,通常你会关注他是哪里人,在哪里读书,得过甚么奖之类的。这些在中国非常重要。




    Xuzhi:我认为学校也代表了你真实经历过的教育和体验,你和你的学校是相通的,业内人都知道圣马丁,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认可你。


    Anja:两位都有在巴黎和上海做过Showroom,你们认为买手会在乎你们是在中国还是欧洲读的书,还是说不怎样介意?


    Xuzhi:我觉得买手是不在意这个问题的。


    TS:我认为买手关注的只有1件事:这件衣服好不好卖,还有价格。


    Anja:在中国会不会被更频繁地问道“你在哪里上学的”?


    Steven:在最开始的两年里,当进行品牌专访的时候,是会有很多问题围绕你个人经历。


    TS:我有1个问题想问序之。从我们刚刚的谈话中,我感到中国的设计师寸步难行。试想1下,你身处于西方顶尖的教育体系之下,以后你取得了在西方时尚体系内的实习机会。然后你回到中国来打开当地市场。你面临的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1个完全不同的现实环境。价格不同,顾客不同,体系不同,处处皆不同。我想象,那些本土的消费者会期望你拿出与平时不同的设计,去体现你的品牌植根于中国文化。但是1直受西方价值、教育熏陶的你,要如何满足顾客的期望?这是我1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的确是1道摆在中国年轻设计师眼前的困难。


    Xuzhi:驱动我的创意的那些情感的元素,其实都是非常亚洲的。我们认为亚洲女性,有种内敛的美,她们很谦逊,哪怕是强势能干的女性,也充满了柔和的美感。这类亚洲品质是我的设计想要去表达的。我想用当代的手法去让大家体会这1点。


    TS:我可能在这个话题上有些执着。首先我觉得“当代”这1概念也是西方所有的。为何我会聊起教育体系,这是由于创作的灵感是1回事,如何把灵感体现在1件衣服上是另外1回事。这也是为何我们需要时尚学院,由于在学校会有老师指点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在日本,亚洲元素是通过印花技艺体现的。我们都知道川久保玲是1位杰出的印花设计师,具有独具1格的设计手法。所有师从川久保玲的设计师们都继承了这类特殊的剪裁手法。他们的这类黑暗系的风格与现存的西方体系构成了鲜明的辨别。你认为中国还在寻觅这类与西方构成区分的设计角度吗?


    Xuzhi: 是的,固然在寻觅。我想提1下我的1位设计师朋友 MS MIN (刘€€) 。她的设计理念是关于平衡,我认为这个理念就非常的中国。不知道英文中如何解释,用中文我们称其为“中庸文化”,指的是介于边界之间。这类理念就是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息息相干,你不会剑走偏锋,弄极端主义,而是选择在寻觅1种平衡。


    Anja: 我觉得也很有必要提1下川久保玲, 她已70多岁了。她的品牌已经营了50多年。如果在时尚行业你工作了40或50年,我自己的体验是在巴黎,1切已成定局,你没法大刀阔斧地做改变。而我从国外,到上海,感到很有吸引力的1点是,在这里,1切仍在发展当中,实际上是你们在创造着这个行业。许多的年轻设计师们在寻求自己的1席之地,首创自己的公司。能够亲眼目击1个行业是如何被缔造的,乃至成为这个行业的1分子,都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Xuzhi: 上海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



    Anja: 是的!这也是为何这个论坛应当在这里举行。我们的 VESTOJ 期刊1年更新1次,没有广告,没有时装大片。我们的文章里也不关注社会名流,或提供购物指南。它更多关注的是行业的分析。我注意到像这么1本与主流杂志格格不入的刊物,要让大家感兴趣看1看,读读里面的内容,乃至买下1本,需要花普通杂志所需的2⑶倍的时间。逆流而上,的确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


    Xuzhi:不过你有无斟酌过在出了7到8期后更新工作服国家标准尺寸
    杂志内容? 由于市场变化太快了,我感觉在上海大家都在不断地改变,比如每个季节,会斟酌有新的展出情势,新的产品上市,来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


    Anja: 你说的没错,不过在我自己假想中,区分是我不是1名设计师。我在谈论的是要不要符合时尚行业的发行潮流。但是对我而言,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抵抗甚么,由于时尚的权威和惯性已非常强势了。哪怕你做出1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你也已在向权威宣战。不过,我在上海,感受不到压迫性的权威和条例存在。所以大家的角色就不1样了。


    Karchun:但是首先,设计师和媒体人是非常不同的。当你作为媒体时,你与你的读者密切联结。既要与众不同,又要赢得读者垂青是非常困难的1件事。固然,或许你可以做到,但是需要时间。然后对品牌而言,要面对1群胃口在不断变化的消费者,会是1件非常容易使人受挫和挑战的事情。当你具有更全面的系列设计的时候,你也会取得更多的忠实客户。对你而言,目击各种变化应当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由于你的设计也是1直在变。但是对她而言,她的读者群是相对固定的,因此硬是把把二者横向对照是很困难的。


    Anja:让我们回到本来讨论的话题,聊聊中国和国际媒体对你们的反应。你们是如何看国内媒体对你们年轻设计师的态度的?作为设计师,需要去思考如何博取并保持市场关注。你们觉得吸引媒体关注是1件简单的事吗?能不能聊聊在这方面的经历体会?


    Steven: 我曾创作过1系列短片关于不同的设计系列。在欧洲,大家会关注并且喜欢。但是他们不会逢人提及这部短片,这不是真正让他们感到激动的东西。但是我来上海做展出时,中国媒体会围上来,他们是真心肠觉得很有趣。比起欧洲,他们能够体会并且欣赏其中的情感和幽默。我历来没有料想过这会产生,由于这部短片完全是关于我自己,符合我个人的口味而已。所以,我觉得也许我做的1些事情在1个不同的市场,和那里的人们建立起了共鸣。这是我自己的经历。


    Xuzhi:我觉得自己真的很荣幸,中国媒体为了支持国产品牌已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欧洲,当有媒体接近,对你的品牌感兴趣时,他们会问1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教家乐通便利店工作服
    育背景,工作经历来了解你在做的事情。在国内,媒体会关注你为何要这么做?你的用户是谁?这些是更吸引他们的话题。而在西方,问题会更空洞些。


    Steven:我也发觉到会有人问“你的生意怎样样?”


    TS: 中国这边会更加直接,开门见山。

    依我之见,我们总是有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设计师,和1些发现向媒体表达自己的理念有困难的设计师。但是我感兴趣的是,你们2位是不是认为在这里有1道鸿沟:我们都想取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得到来自巴黎、纽月、米兰的认可。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没法否认的是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所以设计师就此分为两类:1类是像 MS.Min(刘€€),她的品牌始于中国,最初起步在淘宝。和国际媒体,国际机构,国际时装周没有任何关系。1开始,她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还有1种,是如Uma Wang那样的设计师。虽然她源自上海,但是她的品牌建立、发展于国外,然后再回到上海。所以我想请你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哪个你们觉得更重要:是国外的认可,还是本土的市场? 我们没法否认,中国的市场更庞大,进入更容易。


    Xuzhi: 我认为这是关于认识你的顾客。知道你服务的客人是谁非常重要,不单单在中国如此。我发现这些年,伦敦和美国的很多地方都会有1个专为亚洲顾客服务的中心,其中很多顾客来自东南亚、日本。所以,不是说品牌的开创地决定1切,而是你的顾客,和品牌的差异点,决定了你的未来。


    TS: 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我建议所有年轻设计师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由于这是1个非常重要的策略问题,来帮助我们踏下建立品牌的第1步。由于我们都知道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习惯与欧洲的、日本的顾客大相径庭,存在诸多不同。



    Anja:那末去了解顾客之间的不同的地方应当会是很有趣的话题。所以在甚么方面,国外顾客的诉求与国内顾客存在差异?


    TS:我觉得Tasha能够分享1些主张:)


    Xuzhi: 差异会体现在很多方面。或许是色彩、版型等等。会有1些特定的风格不合适亚洲的顾客,反而在欧洲人身上很合适。就我自己品牌而言,玫瑰粉总是能感动亚洲市场芳心,但对西方市场不管用。而西方人喜欢的紫红色,亚洲人不喜欢。


    Steven: 其实那会带来很多挑战,由于的确我们的顾客中很多是亚洲人。我们必须确保那些西方模特穿的好看的衣服,在亚洲顾客的平常生活中也能有很好的穿着效果。


    TS:没错,这也是为何我强调制定1个策略非常重要,由于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


    Xuzhi: 是的,对企业而言,你需要去保持你的生意以后,再去开辟更大的市场。第1步总是要先稳定。


    Steven: 我们是会根据市场进行调剂。我们会确保在进入不同国家的时候,入乡顺俗,随机应变。在亚洲,所有的1切,比如身材比例都会不1样。我想我们是会做出相应调剂的。


    TS: 不过我不建议现阶段的年轻设计们去推出面向国际的系列设计。这是不可能的,堪比自杀式的行动。


    Anja:我发现了1些有趣的事情:就算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决定聚焦中国市场,仿佛你们还是不能不在巴黎有个展厅,摆设自己的品牌。我发现很多中国买手会飞去巴黎购买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哪怕你们其实住在同1个城市。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对我而言,仿佛这又再次验证了巴黎仍然占据着显赫的地位。


    Karchun:我想问1件事情:序之,你的中国买手中,有多少的人会去巴黎购买你们的设计?


    Xuzhi:具体的数量我不太清楚。但的确会有中国买手飞来巴黎看我的设计。有1些买手他们在巴黎下单,可能根本不去上海。另外一部份买手还是会去上海时装周、或其他时装周。


    Anja:所以这和买手预算是有关系的?


    TS: 没错,像上海时装周是所有时尚品牌展出后的1个月开办的。巴黎依然是时尚的贸易中心,这点是无庸置疑的。所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都在巴黎下单。哪怕是源自伦敦或纽约的品牌,都全部在巴黎进行购买。


    Anja: 是啊,我回想起了在瑞典生活的那几年,那时我在Acne Paper工作。我记得那时虽然我自己是瑞典人,却其实不了解瑞典的时尚业…


    TS: 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你的背景好吗。我想今天在现场的人当中,有很多Acne Paper的粉丝。Anja曾是Acne Paper的时装编辑。


    Anja:我注意到瑞典的时尚市场很小,品牌少,时尚杂志也很少。


    TS:你们有H&M,这可1点也不小。


    Anja: 哦,不,的确很小,瑞典是个小国家,你晓得。我想说的是,瑞典所有的品牌都渴望冲击国际市场,这点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情况很像。一样,所有的买家和媒体都蜂拥至巴黎。不过,我发觉到的与其说是顾客去巴黎买瑞典品牌,还不如说是他们想展现自己站在时尚行业的上游,想将瑞典、时尚、巴黎3种捆绑在1起。今天我们遇到的是否是类似的情况?



    Xuzhi:“英国人在巴黎”也是1个例子。

    我觉得有1个中心这挺方便的。你只需要在1个地点驻扎后,1切都会在1周以后相继而来。


    Steven:这也给了你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接触额机会。所有人都聚集在1起。


    Anja:的却如此,但是与此同时,对刚创建的年轻品牌而言,从中国到巴黎,是1笔不小的投资。


    TS:但是如果你站在买手的角度看,对他们也一样本钱高昂。他们是不可能飞到全球各地买衣服的。所以我倒不认为这会是大问题。比方说,大部份的日本品牌比如Sacai, Yohji Yamamoto等在巴黎走秀开设Showroom,方便买手在那边购买,他们乃至连本国的时装周都不参加。


    Karchun: 没错,你知道人们会去,他们会买时装周的单。

    Anja:我自己个人的假想是时尚是1个非常艰巨的行业。要爬到顶尖,你必须要有手段,或说投资。未来发展、巩固、保持你的品牌,你必须要有足够的金钱作为支持。我的感觉是如果你有实力从上海也好,瑞典也好,东京也好,前往巴黎,这就向众人展现你是有资本撑腰的,对吗?由于如果你根基不够深,是不可能入驻巴黎的。


    Xuzhi:其实首创1个品牌对资本的要求没那末高。去打造自己的1个系列很困难,但是你去到这些地方后取得的机会是无价的,这会让你付出的本钱有所回报。


    Steven: 存在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1个标记1样告知人们有1个品牌1年4季都会在这里。试想1下,如果1个品牌只有网上展厅,你也永久没法遇见这位设计师,只能点击鼠标按钮,那末你就没法确认,万1下单后,会不会真的发货。你必须亲眼看到设计师和他的作品,去不同的城市。对品牌而言,不入驻巴黎反而会让其蒙受更高的代价。这是我的料想。


    TS: 我认为对设计师而言,这是必须的投资。但是我想问的是你们如何让其到达1个平衡。由于你们想要取得国际名誉的同时,还要经营国内市场。我不知道,在甚么时间点上你们必须要在二者中做出取舍?


    Anja:但是这意味着你必须做出牺牲,但或许你不用。


    TS: 不,这个取舍是必须的。试想1下:如果你是中国版的Jonathan Anderson,你认为倘若没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名声,在中国市场能够有出色的销量? 那是不可能的。他得到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后,申明鹊起,然后才走上了畅销之路。

    Karchun: 我这边有些例子。如果我们真的去研究中国市场,那末拿美国市场做参考会简单些。由于二者的体量都非常庞大。而美国的设计师,相比之下,不怎样去巴黎。他们在自己本土建立品牌影响力,深耕于国内市场,会更加关注纽约时装周。不知道美国的情况能不能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市场会变得愈来愈大,终究成为能够为我们所用的案例。



    €€€€

    「观众发问」


    Audience A:请问1下序之,为何你为品牌要取名叫「XU ZHI」这个发音比较难的名字呢?


    TS: 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个问题!


    Xuzhi:大家都叫我 Daniel平时,“序之”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很成心义,是我爷爷给我取的。他在1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做过老师,后来他成了1名工程师。当我为品牌取名字的时候我重要的直觉就是XU ZHI。


    Anja:或许选择1个中文名,对西方人而言很难发音,但是它反应了你决心在哪里发展这个品牌。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在我看来名字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时尚圈中的地位。或许在未来中国的分量会更重。有很多中国人或日本人读起来很费力的西方品牌名称,但是它们终究都成了市场中大名鼎鼎的名称。目前在欧洲,中文名和中国设计师是很罕见的。还没有来自中国的大型商场。但是或许再过10年,都会成为现实。


    TS:是的,所有人都需要记住品牌。你可以直接用汉字标识你的品牌。我觉得 Sacai 是1个很好的名字,它的含义好像是“普遍的”。我觉得 “XU ZHI”这个名字没有问题。有另外1个牌子的中文名我看了1眼就再也记不起来了。我强烈建议设计师不要选用1个中西方人都很难记住的名字,不要把名字起的太复杂。


    Steven:你的名字里面包括有很多情感的含义。对我而言,面临的问题是我需要把我自己的名字放到品牌上吗?由于如果这么做了,我会下意识地思考:那是我的名字,我是谁,作为设计师我要如何把自己诠释到品牌中。



    Audience B:圣马丁毕业设计秀非常吸引我。但是当我看到那些衣服使用鱼皮做成的时候,我再想会不会有人买它们。我的问题是你们是如何做到统筹寻求梦想和盈利的呢?


    Steven: 我认为去卖东西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需要动脑筋和创意的。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你打算卖掉它,那你的设计就是1件商品。


    Xuzhi: 当我在为自己设计的时候,那是艺术;而当你在为某1位女性设计的时候,那就夏季工作服购买申请
    是门生意。


    TS: 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于你是将时尚视作艺术,还是商业化的行动。这是1道所有设计师都会扪心自问的终极问题。


    Steven:有时候我们需要商业化,站稳脚根后,再开始为艺术变得超级疯狂,而那里面是没有商业成份的。


    Anja:谢谢各位的发言,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访谈。 谢谢大家。



    翻译-Gary

    编辑-mms


    「点击原文链接

    回看对谈第1日直播」



    #

    LABELHOOD

    全媒体账号


    微博:LABELHOOD

    微信定阅号:LABELHOOD

    微佩服务号:LABELHOODofficial

    Instagram:labelhood.official

    1直播:LABELHOOD